返回列表
2019
05月
王文銀委員:依托粵港澳大灣區 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級科創中心,需要有一批在全球具有話語權與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否則灣區的建設只能是空中樓閣。” 全國政協委員、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對科技日報記者說,建議從加強頂層設計與制度融合、強化差異化定位、實現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三方面,促進灣區打造更為開放的發展格局。
作為三大國家級城市規劃之一,粵港澳大灣區人口數量、土地面積和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均在四大灣區首位。數據顯示,灣區以0.6%的國土面積,聚集了中國7%的人口,創造了約占全國12.4%的經濟總量,區域對外貨物貿易額占全國比重的1/4,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占全國比重的1/5,對外直接投資額占全國比重的1/4,彰顯了灣區的對外開放的堅實基礎和強大生命力.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和‘一帶一路’的重要腹地,灣區各城市之間資源開放共享仍然不足,甚至還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缺乏一批在全球具有話語權與影響力的領軍企業。”王文銀說,粵港澳大灣區擁有300多個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但登頂世界500強的企業只有20家,其中深圳7家,廣州3家,佛山2家,香港8家。
他認為,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現狀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緊密結合,提高產品質量與服務水平,才能保持自身競爭力。
王文銀建議,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打造“先行先試”示范區。首先,“一國、兩制、三關稅區”雖然造成了市場分割、各自為政,但也不失為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優勢。一方面,香港、澳門是成熟的國際化平臺,可以以豐富的國際化經驗為廣東省帶來建設樣本;同時,香港和澳門作為自由港和單獨關稅區,在政治、經濟上都擁有更大的自主權,這一制度優勢不僅是吸引外資進入珠三角的通道,也是珠三角企業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助力。另一方面,香港、澳門產業發展失衡、空心化嚴重、新興產業孵化能力不足等問題制約著兩地“走出去”的步伐,加強與內地合作,成為灣區的“超級聯系人”,有利于把握珠三角的制造業優勢,走在時代前列。其次,改革開放的下一個四十年,可以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制度改革的試驗區,特別是將某些在行業推行有困難的舉措在灣區先行嘗試,讓粵港澳大灣區充分享受“改革紅利”,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二是強化差異化定位,實現各區域的協同發展。從“9 2”城市群的定位來看,廣州是大灣區的政治中心和貿易中心,深圳是大灣區的科創中心,香港是大灣區的金融中心,澳門是大灣區的旅游中心和娛樂中心,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要切合城市本身具有的優勢和短板,避免在城市分工、產業結構發展和港口功能方面出現重疊。從城市各自的優勢來看,可以將創新科技、跨境金融貿易和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對外開放的重要支點。灣區可以結合“自身所長”與“國家所需”,加強11個城市之間的內部合作,以經濟整體的形式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三是實現全產業鏈融合發展。首先,推動企業家與政府之間、企業家之間資源互通、信息互通,協同、引導企業,避免不合理的投資行為和惡性競爭;鼓勵大企業發揮引導、幫扶作用,助力產業鏈更好地走向世界,并迎接國外企業“走進來”浪潮。其次,提供專業化服務,幫助企業解決難題。從“走進來”來看,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情形,不利于企業在灣區內落地生根。政府可以推動成立專業中介結構,助力企業更好地規避風險、提升經營效率。從“走出去”來看,可以為企業提供輿情支撐,讓企業因地制宜制定傳播策略;籌建涉外法律案例與信息庫,增強“走出去”過程中對法律風險的研判能力。
(來源:科技日報)